企業技術
真空玻璃標準
真空玻璃標準 JC/T1079-2008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真空玻璃的術語和定義、分類、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和包裝、標志、運輸、貯存。
本標準適用于建筑、家電和其它保溫隔熱、隔音等用途的真空玻璃,包括用于夾層、中空等復合制品中的真空玻璃。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標準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T1216 外徑千分尺
GB/T 8170 數值修約規則
GB/T8484 建筑外窗保溫性能分級及檢驗方法
GB/T8485 建筑外窗空氣隔聲性能分級及檢驗方法
GB11614 浮法玻璃
GB/T11944-2002 中空玻璃
JB/T7979 塞尺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真空玻璃 vacuum glazing
兩片或兩片以上平板玻璃以支撐物隔開,周邊密封在玻璃間形成真空層的玻璃制品。
3.2
封帽 vacuum end cap
由金屬或有機等材料制成的附著在真空玻璃排氣口的保護裝置。
3.3
支撐物 pillar
真空玻璃中起骨架支撐的無機材料。
4 分類
4.1 真空玻璃的分級
真空玻璃根據保溫性能分為1級、2級、3級,具體要求見6.10。
5 材料
構成真空玻璃的原片質量應符合GB11614中一等品以上(含一等品)的要求,其他材料的質量應符合相應標準中的技術要求。
6 要求
6.1 總則
6.1.1 真空玻璃的技術要求應符合表1相應條款的規定。
表1 技術要求及對應條款
項目 技術要求 試驗方法
厚度偏差 6.2 7.1
尺寸及其允許偏差 6.3 7.2
邊部加工 6.4 7.3
封帽 6.5 7.4
支撐物 6.6 7.5
外觀質量 6.7 7.6
封邊質量 6.8 7.7
彎曲度 6.9 7.8
真空玻璃保溫性能 6.10 7.9
耐輻照性 6.11 7.10
氣候循環耐久性 6.12 7.11
高溫高濕耐久性 6.13 7.12
隔聲性能 6.14 7.13
6.2 厚度偏差
6.2 厚度偏差
按7.1進行檢驗,真空玻璃的厚度偏差應符合表2的規定。
6.3尺寸及其允許偏差
表2 厚度允許偏差 單位為毫米
公稱厚度 允許偏差
≤12 ±0.4
>12 供需雙方商定
6.3.1 尺寸偏差
按7.2進行檢驗,對于矩形真空玻璃制品,其長度和寬度尺寸的允許偏差應符合表3的規定。
表3 尺寸允許偏差 單位為毫米
公稱厚度 邊的長度L
L≤1000 1000<L≤2000 2000<L
≤12 ±2.0 +2.0
-3.0 ±3.0
>12 ±2.0 ±3.0 ±3.0
6.3.2對角線差
按7.2進行檢驗,對于矩形真空玻璃制品,其對角線差值應不大于對角線平均長度的0.2%。
6.4 邊部加工質量
按7.3進行檢驗,真空玻璃邊部加工應磨邊倒角,不允許有裂紋等缺陷。
6.5 封帽
真空玻璃單獨使用時應使用封帽對抽氣孔加以保護。
按7.4進行檢驗,真空玻璃封帽高度及形狀由供需雙方商定。
6.6 支撐物
按7.5進行檢驗,支撐物應以方陣的形式均勻排列。支撐物的排列質量應滿足表
4的規定。
表4 支撐物的排列質量
缺陷種類 質量要求
缺位 連續缺位不允許,非連續性缺位每平米不允許超過3個
重疊 不允許
多余 每平米不允許超過3個
6.7外觀質量
按7.6進行檢驗,真空玻璃外觀質量應滿足表5的規定。
表5 真空玻璃的外觀質量
缺陷種類 質量要求
劃傷 寬度在0.1mm以下的輕微劃傷,長度≤100mm時,每平米面積允許存在4條
寬度在0.1mm~1mm的劃傷,長度≤100mm時,每平米面積允許存在4條
爆邊 每片玻璃每米邊長上允許有長度不超過10mm,自玻璃邊部向玻璃板表面延伸深度不超過2 mm,自板面向玻璃厚度延伸深度不超過1.5 mm的爆邊1個。
內面污跡 不允許
裂紋 不允許
6.8 封邊質量
按7.7進行檢驗,封邊后的熔封接縫應保持飽滿、平整,有效封邊寬度應≥5mm。
6.9彎曲度
按7.8進行檢驗,真空玻璃彎曲度應滿足表6的規定。
表6真空玻璃彎曲度
玻璃厚度 d (mm) 弓形彎曲度
≤12 0.3%
>12 供需雙方商定
6.10 真空玻璃保溫性能(K值)
按7.9進行檢驗,真空玻璃保溫性能按照表7分三個級別。
表7 真空玻璃保溫性能
級別 K值(W/(m2?K))
1 K≤1.0
2 1.0<K≤2.0
3 2.0<K≤2.8
6.11 耐輻照性
按7.10進行試驗,紫外線照射200h,真空玻璃試驗前后K值的變化率應不超過3%。
6.12氣候循環耐久性
按7.11進行試驗,經循環試驗后,樣品不允許出現炸裂,真空玻璃試驗前后K值的變化率應不超過3%。
6.13高溫高濕耐久性
按7.12進行試驗,經循環試驗后,樣品不允許出現炸裂,真空玻璃試驗前后K值的變化率應不超過3%。
6.14 隔聲性能
按7.13進行試驗,真空玻璃隔聲性能應≥30dB。
7 試驗方法
7.1 厚度測定
以制品為試樣,使用符合GB/T1216規定的外徑千分尺或具有相同精度的儀器,在距玻璃板邊15mm內的四邊中點測量。測量結果的算術平均值即為其厚度值,并按照GB/T8170修約到小數點后一位。
7.2 尺寸及允許偏差測定
以制品為試樣,用最小刻度為1mm的鋼卷尺或鋼直尺測量。
7.3 邊部加工質量
以制品為試樣。在良好的自然光及散射光照條件下,在距試樣正面約600mm處進行目視檢查。
7.4 封帽
同7.3 試驗方法。
7.5 支撐物
同7.3試驗方法。
7.6 外觀質量
以制品為試樣。在良好的自然光及散射光照條件下,在距試樣正面約600mm處進行目視檢查。缺陷大小用最小刻度為0.5mm的鋼直尺測量或讀數顯微鏡進行測量。
7.7 封邊質量
以制品為試樣。在良好的自然光及散射光照條件下,在距試樣正面約600mm處進行目視檢查。有效封邊寬度用最小刻度為0.5mm的鋼直尺或卡尺進行測量。測量距離自真空玻璃外邊邊緣開始至真空玻璃內的封邊末端。
圖中:W-有效封邊寬度,單位毫米
圖1 真空玻璃有效封邊測量示意圖
7.8弓型彎曲度的測量
將試樣在室溫下放置4h以上, 測量時把試樣垂直立放,并在其長邊下方的1/4處墊上2塊墊塊。用一金屬線水平緊貼制品的兩邊或對角線方向,用符合JB/T7979塞尺測量直線邊與玻璃之間的間隙,并以弧的高度與弦的長度之比的百分率來表示弓形時的彎曲度,如圖2和圖3所示。
圖中: h — 弓形變形 ;
w — 真空玻璃的長或對角線長。
圖2真空玻璃弓形變形示意圖
圖中:1 — 長或寬;
2 — 二分之一的長或寬;
3 — 四分之一的長或寬;
4 — 最大100mm
圖3 彎曲度測量時的支撐示意圖
7.9 真空玻璃保溫性能
試樣為與制品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相同工藝條件下制備的1塊1000mmX1000mm平型真空玻璃樣品。
真空玻璃保溫性能按照GB/T8484進行測量。
真空玻璃保溫性能也可按照本標準附錄A中的方法進行測量。
當進行型式試驗或仲裁試驗時應使用GB/T8484進行測量。
7.10 耐輻照性
7.10.1試樣為與制品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相同工藝條件下制備的2塊510mmX360mm平型真空玻璃樣品。
7.10.2按GB/T11944-2002中第6.5條的要求進行檢測,應測量每塊試樣輻照前后的K值。真空玻璃K值的變化率為輻照前后K值的差的絕對值與輻照前真空玻璃K值的百分比。
7.10.3試驗后,兩塊試樣應全部滿足要求為合格。如果有一塊不合格,可另取兩塊備用試樣重新試驗,兩塊試樣均滿足要求為合格。
7.11 氣候循環耐久性
7.11.1試樣為與制品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相同工藝條件下制備的2塊510mmX360mm平型真空玻璃樣品。
7.11.2按GB/T11944-2002中第6.6條的要求進行檢測,應測量每塊試樣循環前后的真空玻璃K值。真空玻璃K值的變化率為循環前后K值的差的絕對值與輻照前真空玻璃K值的百分比。
7.11.3試驗后,兩塊試樣應全部滿足要求為合格。
7.12 高溫高濕耐久性
7.12.1試樣為與制品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相同工藝條件下制備的2塊510mmX360mm平型真空玻璃樣品。
7.12.2按GB/T11944-2002中第6.6條的要求進行檢測,應測量每塊試樣循環前后的真空玻璃K值。真空玻璃K值的變化率為循環前后K值的差的絕對值與輻照前真空玻璃K值的百分比。
7.12.3試驗后,兩塊試樣應全部滿足要求為合格。
7.13 隔聲性能
試樣為與制品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相同工藝條件下制備的1塊1000mmX1000mm平型真空玻璃樣品。
真空玻璃隔聲性能按照GB/T8485進行測定。
8 檢驗規則
8.1 檢驗分類
檢驗分出廠檢驗和型式檢驗。
8.1.1 出廠檢驗
檢驗項目為厚度、尺寸、支撐物、外觀質量、封邊質量、彎曲度、保溫性能(K值)。
8.1.2 型式檢驗
檢驗項目為本標準規定的全部技術要求。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進行型式檢驗。
— 新產品或老產品轉廠生產的試制定型鑒定。
— 試生產后,如結構、材料、工藝有較大改變,可能影響產品性能時。
— 正常生產滿2年時。
— 產品停產半年以上,恢復生產時。
— 出廠檢驗結果與上次型式有較大差異時。
— 質量監督部門提出進行型式檢驗的要求時。
8.2 組批與抽樣
8.2.1組批
同一原片材料,同一工藝條件下生產的真空玻璃制品應組成一批。
8.2.2 抽樣
8.2.2.1出廠檢驗按表8進行隨機抽樣。
表8 抽樣表 單位為塊
批量范圍 抽樣數 合格判定數 不合格判定數
≤50 5 0 1
50~150 10 1 2
>150 15 2 3
8.2.2.2 對產品的技術要求,若用制品檢驗時,按出廠檢驗抽樣規則進行抽樣,根據檢驗項目所要求的數量從該批產品中隨機抽取;若用試樣進行檢驗時,應采用與制品相同材料、相同厚度和相同工藝條件下制備的試樣。
8.3 判定規則
若厚度、尺寸、支撐物、外觀質量、封邊質量、彎曲度、保溫性能(K值)的任意一項不合格數大于或等于表8的不合格判定數,則認為該產品該項檢驗項目不合格。
其它性能應符合相應條款的規定,否則,認為該項不合格。
若上述各項中,有一項不合格,則認為該批產品不合格。
9 標志、包裝、運輸和貯存
9.1 包裝
產品應用集裝箱或木箱包裝。每塊玻璃應用塑料袋或紙包裝,玻璃與包裝箱之間用不易引起玻璃劃傷等外觀缺陷的輕軟材料填實。
應采用輕軟材料保護封帽。
9.2 包裝標志
包裝標志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規定,應包括厚度、廠名、廠址、商標、規格、數量、生產日期、批號、執行標準,且應標明“朝上、輕搬正放、小心破碎、防雨怕濕”等字樣。
9.3 運輸
運輸時,產品應豎直放置,長度方向應與車輛運動方向相同,應有防雨措施。
9.4 貯存
產品應豎直放置貯存在干燥的室內。
附 錄 A
(資料性附錄)
真空玻璃保溫性能測量方法
A.1 試驗原理
本方法通過直接測量真空玻璃中心部位的熱導值,然后通過公式換算出真空玻璃的保溫性能K值。
真空玻璃熱導為輻射熱導、支撐物熱導和殘余氣體熱導之和。合格的真空玻璃產品,其殘余氣體熱導應可忽略不計。
真空玻璃熱導的測量采用熱流法原理,其熱導值的測量采用真空玻璃熱導儀。選用一個正方形的高熱導金屬材料做測量頭,其面積等于相鄰四個支撐物所圍成之正方形面積,測量頭各點溫度可視為均勻的。測量原理如圖A1所示。
圖A1 熱導儀測量原理圖
測量頭的上表面貼緊真空玻璃樣品,下表面緊貼一片已知熱導為C標的標準板,再下是一塊帶加熱控溫器的金屬板(稱為熱板),它的溫度被控制在T熱。真空玻璃樣品的另一側是帶有制冷器的金屬平板(稱為冷板),其溫度控制在T 冷 。T測高于T冷,于是熱流從熱板向上,經標準板,測量頭再經被測樣品,最后熱流到達冷板。
熱平衡后,熱流恒定,測量頭的溫度穩定在T測。由于熱流通道上各部件是串聯的,它們的溫差降與它們的熱阻成正比,和熱導成反比。樣品上的溫差降為(T測-T冷),標準板的溫差降為(T熱-T測)。因而得出:
C測=(T熱-T測)C標/(T測-T冷)……………………(1)
其中
C測為真空玻璃的熱導測量值,單位為W/(m2?K)
C標為標準板的熱導值,單位為W/(m2?K)
T熱為熱板的溫度,單位為K
T測為測量頭的溫度,單位為K
T冷為冷板的溫度,單位為K
A.2 試驗條件
環境溫度:22℃±2℃,環境相對濕度:20%~75%。
A.3 試樣
試樣為與制品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相同工藝條件下制備的1塊1000mmX1000mm的試樣。
A.4 試驗裝置
熱導儀分為兩個單元分別放在被測樣品兩側。(見圖A2)
圖A2 熱導儀結構圖
真空玻璃樣品2的上面是冷板1,它是由一塊150mm×150mm的鋁板或其他高熱導材料加制冷器構成,其溫度應保持在T冷。
熱板5也是用鋁板或其他高熱導材料制成,面積為150mm×150mm,內部有加熱裝置,其溫度應保持在T熱。測量板3由測量頭及其外側隔離環合成,其俯視圖由圖A3所示。其總面積也是150mm×150mm,測量頭為正方形。
圖A3 測量板俯視圖
圖A3中虛線所示區域為測量有效面積區域,其形狀為正方形,邊長為真空玻璃中支撐物的間距。若測量不同支撐物間距的真空玻璃樣品,只要更換具有相應有效面積的測量板即可。
測量有效面積等于四個相鄰支撐物所構成正方形面積,測量頭周圍設多重同心緩沖隔離環,之間有空氣間隙以避免外界對測量頭的影響,使T測穩定。測量頭及隔離環均采用高導熱材料銅或鋁制成。儀器的測量誤差應在±5%以內。
A.5 試驗程序
A.5.1真空玻璃的熱導的測量, C測
A.5.1.1先將真空玻璃熱導測量板放入標準板上方,然后將真空玻璃樣品放入冷板與測量頭之間。測量頭距試樣邊部的距離應大于50mm。
A.5.1.2將冷板的溫度設為10℃,熱板的溫度設為40℃,加熱測量頭使其溫度達到規定的值。冷板、熱板和測量頭的溫度應穩定在±0.01℃內。
A.5.1.3待儀器穩定后,記錄此時儀器熱導示值即C測和測量頭的溫度T測。
A.5.2 真空玻璃輻射熱導的測量,C輻射
A.5.2.1 將真空玻璃熱導測量板更換為真空玻璃輻射熱導測量板,重復A5.1.1和A.5.1.2的步驟。
A.5.2.2待儀器穩定后,記錄此時儀器熱導示值即C輻射。
A.5.3 數據處理
A.5.3.1 實際測量值的修正
真空玻璃熱導的實際測量值應按照公式(2)進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真空玻璃熱導值Cˊ測
Cˊ測=( C測- C輻射)+C輻射(272/[(T測+ T冷)/2+273])3 …………………………..(2)
C測為真空玻璃的熱導測量值,單位為W/(m2?K)
C輻射為真空玻璃的輻射熱導測量值,單位為W/(m2?K)
Cˊ測為修正后的真空玻璃熱導,單位為W/(m2?K)
T測為測量頭的溫度,單位為℃
T冷為冷板的溫度,單位為℃
注:Cˊ測應按GB/T8170修約到小數點后兩位。
A.5.4 K值與真空玻璃熱導值的換算公式
K=1/(1/8.7+1/Cˊ測+1/23) …………………………..(3)
K 真空玻璃傳熱系數值,單位為W/(m2?K);
Cˊ測測為真空玻璃的熱導值,單位為W/(m2?K);
注:K值應按GB/T8170修約到小數點后兩位。
附 錄 B
(資料性附錄)
真空玻璃結構圖
圖B1 真空玻璃結構圖
圖中:
1-玻璃;
2-支撐物;
3-封邊;
4-封帽